会员登录 | 注册
理论奖三等奖——徐清
时间:2015年04月27日  来源:
徐清
书影1
书影2
书影3

     

      1976年出生于浙江湖州。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硕士毕业,导师方一新教授。2005年,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毕业,导师陈振濂教授。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市“13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选、杭州师范大学首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沙孟海书学院研究员。 

      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二等奖,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文三等奖,杭州市第十六、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最高奖)、第三届全国康有为奖书法理论奖等。论文入选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西泠印社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明清徽州篆刻学术研讨会等。 

      主持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一项、杭州市哲社规划重点课题二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词典》(分任艺术类语词辨释负责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宋画全集》整理、浙江省第二批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 

      出版专著《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沙孟海学术研究》,任《中国书法全集·欧阳询虞世南卷》副主编,参与《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浙江大学美术文集》、《宋画全集》第八卷《宋画文献汇编》等的编著。在《文艺研究》、《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美术与设计》、《图书情报工作》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颁奖词 

      徐清《沙孟海学术研究》以跨学科的视野,对沙孟海学术思想的渊源和生成,学术研究的主要构成以及内涵特征,进行了系统完整而又深入的观照。 

      本届兰亭奖理论奖评委会认为,该著是沙孟海学术研究上具有突破性与整理性的一部奠基之作。在既有沙孟海书学研究的基础上具有重要开拓,并从学术层面上丰富了沙孟海书法研究的内涵,力求还原其真实立体的学术形象。 

        

      获奖感言 

      感谢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的评委对《沙孟海学术研究》一著的肯定。本届理论奖20项中,从涵盖时段上来看,关涉近百余年书法(篆刻)即以现当代书法(篆刻)为研究对象的著述共有3项,其余多为古代的书家、书迹、书体、书写工具、鉴藏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明清时期这一段,即占6项之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近年来书法研究的内容特色、热点问题、研究格局以及各自的成熟度。书学界对于现当代书法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于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和最新发展动态,还需加强敏锐的感知和相应的思考乃至回应。沙孟海是20世纪书法篆刻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我选择沙孟海的治学进行系统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向是探寻现当代书学、印学的发展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文字学等多学科领域之间的种种关联,与现当代社会文化变革、学术嬗新之间的或纠合或错落的关系,当然也更包含着对未来书学、印学发展理路的可能性探索。因此,除了感谢,还有一种自我激励和积极呼吁的意思在。 

        

      内容提要 

      沙孟海(1900-1992)一生亲历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与变迁,在文学、语言文字学、金石考古学、书学和印学等多个领域卓有研究,其晚年在书坛享有盛誉,并成为20世纪中国书法(篆刻)教育、书学(印学)由传统向现代衔接和转换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本书将沙孟海置于近百年纷繁复杂的历史情境中,以跨学科的视野,对其学术思想的渊源和生成,学术研究的主要构成、核心内容以及内涵特征和影响,进行系统、深入的观照和切实的分析,力求还原其真实、立体的学术形象,而非孤立、片面地视其为书法家。 

      沙孟海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清代朴学;二是清代浙东史学派;三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新学术。沙孟海学术研究的构成和内容主要涵盖五大领域:古典文学是其治学入门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学、金石考古学是其依托的主要学科支柱;书学、印学虽非其早年学术志向所在,然而治学余暇,勉力既久,成就显著。 

      沙孟海学术的内涵特征:求真求实,融贯怀疑精神与理性精神。他对于后世的影响,首先在于其学术精神与品格所具有的启示作用;其次,以其亲身经历和实践,向世人充分展示出以学术滋养艺术的可能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