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理论奖三等奖——朱友舟
时间:2015年04月27日  来源:
朱友舟
获奖感言
书影

       

      朱友舟,1973年生,湖南岳阳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博士,中国书协会员。1996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王镛书法工作室。2002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硕士专业,师从徐利明教授,200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2009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专业,2012年毕业。《艺术鉴藏》、《艺术中国》等期刊特约编辑。曾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毛笔、笔工及书法创作》,参与文化部课题《中国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作品获奖:2004年获刘海粟奖学金;2004年入展全国第一届大字展;2006年入展全国首届行书展,入展全国首届草书展;2007年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2008年入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展;2012年《鸡距笔考》获全国第九届书学研讨会二等奖。 

      出版论著:《姜夔<续书谱>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艺术学院硬笔书法考级教程》(江苏美术出版社)、《工具、材料与书风》(东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毛笔研究》(荣宝斋出版社)。 

        

      颁奖词 

      朱友舟《中国古代毛笔研究》是近年来书法相关领域研究论著中较为出色的一部。 

      本届兰亭奖理论奖评委会认为,该著根据大量综合文献,参考现代制笔技术,对传统毛笔制作工序做了认真考察,补充了笔工的相关史料,并结合书法史探讨了毛笔与书法风格形成的关系,其视点角度及方法都具有一定特色。 

        

      获奖感言 

      毛笔研究既属于物质文化范畴,也可归属于工具材料学范畴。毛笔使用历史悠久,自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毛笔的独特性对书法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复杂的影响。 

      课题的研究除了文献资料外,也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查。这是一个有趣的课题,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探究,期待有机会、条件作更加深入的挖掘。 

        

      内容提要 

      本书对魏晋以来古代毛笔形制的流变、制笔的材料、风格流派、笔工作了详细的研究;结合书法史,考述了历史上典型的毛笔形制以及种类,指出了魏晋时期毛笔的主要形制,分析了鸡距笔的重要特征,指出宋代以后毛笔的制作发生了重大改变,无心散卓成为主要的形制,这是一种技术的进步,它的兴盛为宋代的写意书风提供了客观的工具因素。本书还参考现代的制笔技术,重点以散卓法为例,文章结合文献对毛笔制作工序如择毫、熟毫、衬胎、剔毫等关键步骤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本书还讨论了宣笔、湖笔等重要派别,并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作了探讨。制作主体笔工也是本书研究的重要部分,毛笔与书法风格的关系研究是本文的落脚点。毛笔的形制对书法风格有重要的影响,对此本书也作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