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苏轼(上)
时间:2015年02月11日

    

   

  《宝月帖》

苏轼《宝月帖》 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 行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编人《苏氏一门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释文: 

  大人令致恳 为催了礼书 事冗 未及上问 昨日得宝月书 书背承批问也 令子监簿必安胜 未及修染 轼顿首 

   

  《洞庭春色赋》

   

  《洞庭春色赋》局部1

   

  《洞庭春色赋》局部2

   

  《洞庭春色赋》局部3

   

  《洞庭春色赋》局部4

   

  《洞庭春色赋》局部5

   

  《洞庭春色赋》局部6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丰乐亭记》局部1

   

  《丰乐亭记》局部2

   《丰乐亭记》,欧阳修撰文,苏轼楷书。原石刻于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 

  释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归去来兮辞》局部1

   

   

  《归去来兮辞》局部2

   

  《归去来兮辞》局部3

   

  《归去来兮辞》局部4

   

  《归去来兮辞》局部5

   

  《归去来兮辞》局部6

   

  《归去来兮辞》局部7

   

  《归去来兮辞》局部8

  《归去来兮辞》

 

 

  苏轼《归去来兮辞》卷 32 x 181.1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局部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祭黄几道文卷》

   

  《祭黄几道文卷》局部1

   

  《祭黄几道文卷》局部2

   

  《祭黄几道文卷》局部3

   

  《祭黄几道文卷》局部4

   

  《祭黄几道文卷》局部5

   

  《祭黄几道文卷》局部6

 

 

  《祭黄几道文卷》行楷书 纵31.6cm 121.7cm 1087年 上海博物馆藏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