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注册
经典·时代·文脉:一次入古开新的学术探索
时间:2023年09月29日  来源:中国书协

      9月28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的“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甄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发现的书法范本58件,进行58组主题创作,含题跋、临帖、创作、解题。这些范本的年代始于商止于唐,涵盖篆、隶、楷三种字体及其演进中的过渡状态,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呈现千年书法的演进历程,学者书家据此寻绎阐发,多角度展现不同载体出土书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展览秉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指导方针与“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的创作理念,推动“经典意识、时代精神”贯通激荡,立足书法学,以文史研究为辅翼,以艺术价值为中心,通过古代经典与当代创作相互映照的主题结构,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的文字遗迹在当代书法的楷模意义,拓展中国书法史的视野,充实书法演进的叙述思路,进一步探测书法传统的历史纵深,感悟经典作品的核心精神,拓展新时代书法发展的内蕴,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历史主动和思想文化自觉,为更好展示中华文明历史厚度、精神高度和时代气度的笔墨标识作出新时代的强有力探索。

      从策展的学术理念和具体运作机制来看,大展的发力方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经典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出土书法文献得到各界高度关注,相关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从甲骨文、金文、玺印、砖瓦文字、货币、简牍、帛书、刻石,到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楼兰残纸等,堪为范本者众,需要置之于书史脉络与文化坐标中进行学术观照与经典塑造。大展筹备期间,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对新中国新出土书迹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性、审美性等因素的梳理与阐释,寻绎新中国新发现书迹的典范意义。
      拓延时代范本。清代碑学是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发展和北碑的大量发现而得到长足发展,与帖学并臻,对当时和后世的书法艺术发展影响深远。一个人的书法面貌与他所见的学书范本存在关联性,一个时代的书风与该时代人们经见的范本亦存在关联。新中国新发现书迹为当代书法学术与创作的拓展提供了新的范本和依据,大展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书法美学、书学研究两个维度构筑古今同构的审美通道,延伸范本认知,为时人体认、理解、借鉴、创作提供全新参照。
      阐释当代立场。与经典意识并为展览导向的还有时代精神。202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明确了“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这一根本发展思路,力求在更加宏阔的文化格局中推动当代书法的全面繁荣。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出土资料,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用当代的艺术形式及笔墨语言进行主动的艺术创作,大展在经典转化、笔墨表现、学问表达上进行了深层掘进,浸入历史情境,追求新经典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更多可能。
      拓展书学与书史。2022年教育部公布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书法正式列入一级学科建设的范畴,体现出汉字研究与传承已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高度。在此时代背景和学术语境之下,展览从书法学角度阐释考古新发现书迹的意义和价值,纵向达至对古代书法史的深入阐释,横向达至对书法文化的宽度延展,结合当代书法事业发展的实际,激活用好新中国新出土考古资源,构建书法学发展独有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形态。
      主题性创作与引领式评审。大展以“新经典”思维进行选题策划,采用荐议制为主的评审方式,及“一事一议、一人一议、一作一议”的评选原则,作品评议分由“撰文指导组”“审读组”“专家组”协同工作,依序展开:“撰文指导组”“审读组”基于对展览主题的理解审读创作文本,专家组纠误与辩误,评议书写水平、书写材料、章法形式等是否符合主题展需求,同时基于对创作者实力、擅长领域与实际发挥之间的考量,提出调整方向和修改意见,倡导性、引领性地带领书家不断打磨创作,推出精品。
      现代展厅叙事。展览的展厅装置与设计采用全新的展陈布置,凸显专业立场。古代书迹、题跋、临摹、创作、解题五位一体组合亮相,十三个主题单元依序展开,诉诸笔墨赏读、视觉唤醒、展签辅助、媒介质料等多重感官体验,给观众沉浸体验书法本体展览的审美经验获得。
      “书学讲习录”系列讲座。大展同期推出“书学讲习录”,特别策划《重塑经典:建国以来考古发现的文字遗迹在当代书法的楷模意义》《大展对话录:范本阐释·经典寻绎·当代建构》《大展公益讲堂》系列讲座,邀请大展学术主持、学者专家全景解读大展背后的学理逻辑,深化展览美育维度,给观众建构一个较为整体的通过大展观照传统文脉、审视艺术精神的沉思空间。
      出版《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大系》。以大展为契机,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书法界、史学界、文学界、文字学界、出版界等相关专家学者,甄选经典范本,编纂《新中国新发现书法大系》,访碑问古,刻拓对勘,专业导读,助益资取,立体呈现新范本的审美特质与精神内蕴。

      本次大展的主题为“承续”,是把古与今并置于当代的综合审视与探索。从展览设计的总体思路来看,“承”的是遴选经典的方法与标准,塑造经典和阐释经典的方式与路径,以及中国书法鲜明的文化属性、经典的内在传统和书法文化不断延展的底色与特质;“续”的是站在当代文化立场上重新阐释经典所呈现出来的鲜活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创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转换,抑或说模仿,而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消化—融通—尝试”的过程,是一次对书法文化传统进行当代阐释与转化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将这一探索的阶段成果投射到当代宽广的社会文化舞台中,让传统文化精神拓展出新的时代内涵。
      每一个时代所塑造的经典既是对前贤的回应,又是时代审美与人文精神的典型表徵,这些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作为书法史延展过程中的核心因子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文脉的绵延。此次大展是首次对建国后新出土的书法资源做出较为全面的梳理、遴选与研究,希望循着古代经典传承的理路,在当代人文精神的涵泳之中塑造出一脉相承的经典法书谱系,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建构富有时代特征的经典阐释与塑造。
      尽管各时代遴选、塑造经典的角度不同,但标准、思路与阐释的内在逻辑是有趋同性与接续性的。能够成为经典,既要有能够唤起文化情感共鸣的代表意义,也要具备为历史所认可的精妙绝伦的艺术水准,更为重要的是,经典的代表与示范意义可以与时代精神、人文诉求相契合,能够为整个时代或某一阶段的艺术发展提供对应的支撑。当这种契合、支撑与经典的文化意义、艺术水准发生化合作用之后,便造就了鲜明的时代书法特色,树立起一个个入古开新的典范。经典的阐释随谱系之延展渐趋丰富,也因时代精神之差异而异彩纷呈,是我们观测书法史的一扇动态窗口。一个经典作品或书家往往在不同时代被放大某些面向,这些被放大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时代书风构建的切入点。

      本次大展立足于书法史的发展脉络,对新中国新发现的书法作品做出了文化意义与艺术水准两个层面的考量,将最终遴选的58件具备经典素质的作品置于当代书法的格局中,以学术与艺术为翼,观测并推动古与今的化合,希冀于此过程中深化艺文兼备的探索,让更多的学者书家参与到经典塑造的过程中,以阐释与讨论带动创作的思考与深入,以立体呈现强化经典意识,借助传统经典的厚重破解当代书法创作的难题。一言蔽之,是要将时代精神与经典意识高度结合,艺文并举与学术建构高度结合,临摹创作与评审审读高度结合,希望通过代表性书家的临创实践,找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径,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推动当代书法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将此次大展置于近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模式改革的体系中来考量,是一次聚焦专业领域,立足时代立场的学术探索,其最终指向是为当代书法寻找承续的理路,以达到守正创新的目标,推动书法在全社会范围的繁荣。综合来看,“承续”大展有四方面的特点:
      指向性。此次大展以强化经典意识,塑造经典为依托,精准指向当代书法创作的种种痼疾,以新的展览设计思路将古与今、文与书、学与艺立体呈现在展厅之中,旨在深化“艺文兼备”的指导意义,逐步破解出化解顽疾的对症良方。展厅时代的书法展赛在提升专业水平,扩展专业队伍的同时也诱发了一些负面的问题,诸如取法新奇狂怪、入古不深、急就章式的拼凑作品、审美视域狭窄固化、盲目跟风急功近利、精心形式设计而忽略文化内涵等等,这些典型问题的泛化和恶化都会对当代书法的良性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有鉴于此,“承续”大展引入学术解题与题跋,引导作者走进古人的世界,体味书法文化的深度与宽度,通过与指导专家的沟通增进对经典范本的理解,并将其与自身的艺术特点相结合,拓宽视域,突破自我,深刻理解如何在文化涵泳之中出入经典,丰富艺术创作的提升路径,为解决书斋式文体的当代运用贡献集体智慧。
      系统性。当代书法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接续伟大传统、推出时代高峰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协同共进,系统推动。自2018年至今,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展览模式改革之上推出系列学术品质很高的展览活动,从“艺文兼备”到“三段式创作模式”,作者遴选、评审制度、学术介入等环节都是对展览模式的不断调适与完善。此次大展在主题性展览操作模式的基础上,指定范本的临摹与创作,创新性引入学术解题与名家题跋,尝试以经典系统的传承与拓展,书法文脉的立体展现激活当代书法创作。此外,遴选出的58件精品代表了建国以来新见书法资源的学术与艺术水准,这些“准经典”作品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代的审美眼光和学术标准,是当代书法对传统经典系统的拓展,也是当代书法纳入整个书法文脉的重要推进。
      建设性。在确立了以“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为中国书法根本发展思路之后,当代书法在明确方向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时代与社会的日新月异给传统书法的当代转型提出了很多适应性与创变性命题,做到传统经典与当代立场的有机融合需要拿出非凡的魄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具有建设性的展览活动是完成使命的重要凭藉。此次大展以当代书法艺文并进为旨归,创造性地以学术总结与书写实践为两条主线,围绕经典这一核心内容进行综合阐释。展览既呈现出古今书法的文化魅力,更是几个月以来策展、学者、作者团队反复打磨的成果汇报。这种打通古今的思路为当代书法做好守正创新提供了建设性的参照。对建国以来新见书法资源的梳理与总结是一项富有学术价值的工作,以古与今的张力将当代纳入中国书法的文脉体系,无疑是具有开拓性和建设性的。
      解决当代书法创作的问题需要找准根源,更需要具有建设性的举措疏通堵点与瓶颈,拓展出新的优化思路。此次展览的示范意义之一便是在专家的引导下,鼓励作者对新范本展开由浅入深的研究,在经典与个性之间寻求一种具有学术品质的平衡,由此逐步改善入古浅薄的痼疾。这种模式为今后更多作者深入传统以及主题性展览模式的细化与创新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
      开放性。中国书法的宏阔深沉得益于经典谱系的延展与丰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对经典的传承与拓展都是开放性的,这缘于中国文化的宽博和书法艺术的圆融。也正因这一特点,我们才有基础对新中国新发现书法资源做集中的学术梳理。此次58件精品的遴选是整个专家团队的智慧结晶,是基于中国书法史上不同材质、不同形式作品的全面考察之后,综合审美与文化价值的结果。在延续了经典塑造开放性思路的同时,以开放的审美眼光做出了当代书法的贡献。展览之外,中国书法家协会配套推出书学讲习录等学术讲座,出版的对应单行本字帖集拓本、原迹、解题、释文于一体,为学书者提供立体的学术服务。这同样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着眼于书法在社会范围的全面繁荣,让古今的承续、学术与艺术的融合搭载现代社会迅捷的传通推广开去。

      对经典的敬畏与传承是中国书法永恒的基调之一,也是书史景观得以愈发斑斓多彩的动力;与之相应,创变亦时时在传统中迸发积蓄的力量,为书法注入时代的活力。传统经典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基石与指引,时代观照是突显当代书法历史价值的动力源泉。“承续”大展注重入古开新,传承有创新的策展与组织创作思路,以学术为引领,深度做好推动当代书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提升书法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实践探索。